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化中俄人文合作 促进民心相近相亲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深化中俄人文合作 促进民心相近相亲

来源:人民日报2025-05-08 08:54

  “同庆中国年 感受中国风”活动2月在俄罗斯莫斯科剑桥国际学校举行。图为该校学生在中国老师指导下体验中国书法活动。

  本报记者 肖新新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和俄罗斯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人文交流对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相近相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中俄两国之间蓬勃开展,一场场文化盛宴架起一座座沟通桥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巩固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合拍电影《红丝绸》——

  “俄中高水平双边关系在文化领域的有力体现”

  “这部电影生动展现了俄中之间一段共同的历史记忆,令人深受触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家电影院里,带着家人来观看电影《红丝绸》的市民乌斯季诺夫说道。

  《红丝绸》是2024—2025“中俄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项目。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1927年中国和苏联两国革命者并肩作战,成功安全护送重要秘密文件的故事。影片自今年2月20日在俄罗斯上映以来,取得了不俗业绩。首周票房近2亿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11.25卢布),并在上映的前4周进入票房榜前三。截至目前,票房收入已近7亿卢布。俄罗斯媒体援引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观众被影片里所展现的“勇气”“爱国主义”等精神内核所吸引。

  《红丝绸》在两国多地实景拍摄,凝聚了双方优秀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据电影制片人瓦吉姆·贝尔金介绍,创作团队在开拍前专门研究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苏中关系,力求让更多历史细节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受《悬崖之上》等中国影片启发,创作团队在叙事构思等方面也做了创新和完善。合作拍摄期间,俄方摄制组约170人,中方摄制组约300人,还有约1200名临时群众演员参与。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影片呈现的那段历史厚重且深刻,希望借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加深感知。”该片导演安德烈·沃尔金表示,在拍摄过程中,他真切感受到中国电影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中国同行的专业敬业精神。双方团队通力合作,从人物着装、广告牌到行驶的电车等,均进行了精心打造,力求把最贴合时代背景的场景呈现出来。

  两国电影部门和业界高度关注和支持《红丝绸》的制作、推广。该部影片入选俄罗斯电影基金会国产电影制作支持项目。在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2024合拍电影(泉州)推介会”上,《红丝绸》也入选为优秀项目。该片将于今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中国上映。贝尔金表示,非常期待中国观众也喜欢这部影片,相信它将进一步增进俄中两国人民友谊,密切彼此人文交流。影片出品方之一、俄罗斯国家媒体集团董事会主席阿林娜·卡巴耶娃表示:“这部影片是俄中高水平双边关系在文化领域的有力体现,两国电影制作领域合作正迈向新高度。”

  近年来,中俄电影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广泛参与对方主办的电影节,共同举办影展及线上线下活动,鼓励电影机构参与合作制片等。今年4月,20余部中国电影亮相第四十七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去年10月,2024年“中国电影节”在俄罗斯4地举行,播映了10部中国影片;同年8月,“2024俄罗斯电影展”在中国3地举行,7部俄罗斯影片同中国观众见面。2023年,《流浪地球2》《长空之王》《忠犬八公》《消失的她》等一批中国影片在俄罗斯院线公映,引发观众积极反响。

  俄罗斯总统助理梅金斯基表示,俄中两国民众都希望看到更多对方的优秀电影,这有助于持续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俄中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大熊猫“喀秋莎”一家——

  “两国民众共同的牵挂、俄中友好情谊的象征”

  “‘喀秋莎’正如其名,也像歌里唱得那么美!”看着躺在攀爬架上、抱着竹子大快朵颐的大熊猫“喀秋莎”,8岁的莫斯科小姑娘达里娅开心地说,“我和许多小朋友都很喜欢它,经常过来拍些美照!”

  红门楼、绿竹林、中式山水风景画……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莫斯科动物园的熊猫馆,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喀秋莎”和它的父母“如意”“丁丁”拥有众多粉丝。

  2019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莫斯科动物园熊猫馆开馆仪式。“如意”“丁丁”在俄罗斯首次公开亮相。2023年8月24日,“丁丁”诞下首只雌性幼崽,给俄罗斯民众带来极大惊喜。此后,超过38万民众参与了网络投票取名。2024年1月,“喀秋莎”最终胜出。而同名的经典歌曲《喀秋莎》早已在中俄两国广为传唱。

  “尽管还不满两岁,‘喀秋莎’也和它的爸爸妈妈一样成为‘网红’了。”莫斯科动物园园长阿库洛娃介绍,在各方悉心照料下,3只大熊猫均茁壮成长。“如意”非常活泼,经常会走到玻璃隔板前与观众互动,“丁丁”则相对害羞,但十分聪明。“喀秋莎”目前体重约65公斤,今年4月底开始了独立生活,还需要一段适应期。

  为了使大熊猫更好地适应在当地的生活,熊猫馆根据中方专家建议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设计改造,从饮食、居住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考虑到俄罗斯民众对大熊猫的观看热情,园方还安装了8个摄像头,每日9时至21时开通网络直播,民众可在线观看大熊猫的日常生活场景。

  阿库洛娃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大熊猫动态。从睁眼、抬头,到学会爬行、四肢站立,再到如今的独立生活……“喀秋莎”的点滴成长变化都让她感到欣喜。阿库洛娃表示:“大熊猫是两国民众共同的牵挂、俄中友好情谊的象征。园方会精心照料它们,将这份友谊的见证传承下去,不断拉近两国民众心与心的距离。”

  莫大“李时珍”像和中医文化——

  “深入交流、互学互鉴,造福更多民众”

  “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国立大学(莫大)新校舍正在用苏联雕刻家、画家和装饰艺术大师的杰作进行装饰……其中包括中国伟大科学家祖冲之和李时珍的精美肖像。”1953年3月28日,《莫斯科真理报》头版写道,“这体现了苏联人民对拥有悠久绚烂古代文化遗产的伟大友好中国人民的深切敬意。”

  莫斯科国立大学创立于1755年,今天的学校主楼于1953年9月落成。在主楼大礼堂入口处廊厅天花板下廊梁的饰带上,由彩色大理石镶嵌的、世界伟大科学家的马赛克式肖像中,就有中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祖冲之,以及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时光荏苒。今天,李时珍所象征的中医和中医文化,在俄罗斯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当地民众开始接受中医疗法。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以下简称“中医中心”)诊室,医生正在为圣彼得堡市民斯韦特兰娜治疗。她长期受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困扰,肩膀和胳膊也经常剧烈疼痛。后来,家人建议她来中医中心做治疗,医生给她拔火罐并配以针灸和艾灸疗法。“疗效十分显著!我的病症得到明显缓解,心情也舒畅了许多。我深刻感受到中医的价值。”斯韦特兰娜说。

  2016年7月,中医中心在圣彼得堡正式运营,是俄罗斯第一所获得当地法律认可、具备医院资质的中医院。中心负责人刘清国介绍,目前中医中心已接诊4000余名患者、治疗1万余人次,头针、火针、热敏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帮助很多患者减轻了病痛。中心还与俄罗斯多家医学教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义诊、中医文化讲座、联合门诊等活动,让当地民众对中医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随着俄罗斯民众对中医的兴趣日益加大,我们正加强培训中医从业人员。”据俄罗斯传统东方医学专家学会会长黄国荣介绍,学会于2018年在俄罗斯注册。仅2024年以来,学会旗下的俄罗斯国际东方医学学校在莫斯科就开办了近百期中医药特色培训班,共培训7000多名来自俄罗斯等国的学员,很多学员结业后都在从事中医医疗相关工作。

  近年来,中俄边境地区还兴起跨境中医医疗旅游,不少俄罗斯民众前往中国东北地区体验中医。黑龙江省黑河市中医医院、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里,俄罗斯“医疗旅行团”屡见不鲜;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以其火山环境及天然医用冷矿泉水,每年也吸引近万名俄罗斯民众前来体验“康疗养生游”。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卫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图姆索夫表示,俄中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医生及患者对中医的接受度显著上升,“期待双方继续合作,共同推进中医与俄罗斯医疗体系深入交流、互学互鉴,造福更多民众”。本报记者 肖新新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 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双线大桥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