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球@中国|美国学者艾那 唐根:在华定居20年 中国值得一生去探索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全球@中国|美国学者艾那 唐根:在华定居20年 中国值得一生去探索

来源:海外网2025-03-07 20:33

1741312355806.png

  艾那 唐根(太和智库供图)

  近日,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艾那 唐根(Einar Tangen)在北京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他点赞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丰硕成果,充分肯定“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国值得一生去探索”

  唐根当天身着一件新中式夹克,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采访。他身后的书架上,厚重的书籍错落有致,中文版《孙子兵法》赫然入目,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可见一斑。

  唐根曾是一名律师,活跃于美国东海岸的精英圈。2005年,他把个人事业重心完全转到中国,至今已在北京扎根二十载。其间,他走遍中国几乎所有省份,还曾连续4天乘坐大巴,穿梭于偏远村落与繁华都市之间,深入探索这片古老又有活力的土地。

  长期的近距离观察,赋予唐根对中国深刻独特的见解,然而面对“中国通”的赞誉时,他仍表现得十分谦逊。“中国学者朋友告诉我,中国值得探索一辈子。我了解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所能做的,就是将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在欧美的观察进行对比。”2010年以来,唐根以独立政经评论员身份活跃于国际传媒界,每周接受近10次采访,在全世界50多家媒体上发声,致力于传递中国真实面貌的同时,也揭露反驳外媒的无端抹黑,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只有相互理解,我们才会成长,才会进步。这种进步或许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科技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除夕夜,唐根与家人欢聚一堂,吃着饺子,共同观赏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扭秧歌的机器人格外抢眼,给唐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令人惊异”来形容自己的震撼感受。

  “中国再次彰显希望成为机器人领域领先者的决心。(这个领域)竞争非常激烈,我了解到很多中国机器人公司都是铆足了劲,如果不开足马力发展,势必就会落后。”

  唐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中国在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诸多领域均已领先世界。这份优异成绩的背后,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善于学习、富有创新精神。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间激烈的良性竞争。当然,更离不开政府前瞻性的布局。“过去几十年,我发现中国政府在各个领域的统筹规划,都走在了西方的前面。”

  “10年前,中国政府就提出发展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的愿景。当时,我向在欧美知名车企工作的朋友,打听其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展时,他们对此不屑一顾。”唐根回忆道,西方车企认为中国车企操之过急,质疑中国是否真正懂得造车,坚信这些先进技术理所当然属于西方,甚至有人断言“亚洲人没有创造力”。“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他们错了。”唐根微笑地说道,如今,中国众多前沿技术不仅正在研发之中,而且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更多人来华寻找发展机遇”

  中国全面放宽过境免签,带火了“China Travel”。作为一位在华生活20年的外籍居民,唐根对这股“中国游”热潮深有感触。他观察到,当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特别是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的朋友,纷纷踏上中国的土地,接受教育、旅游参观,寻求各种发展机遇。

  “中国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实现降本增效,让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社会发展有了真真切切的飞跃。”唐根举例说,不久前开港的秘鲁钱凯港,凭借其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运营模式,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智慧港口,现场几乎难觅工作人员的身影。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

  在唐根看来,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只有亲自来这里,才能帮助你理解真正的中国,而不是得到那些议程设置者所塑造、扭曲的片面印象。”

  唐根还分享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前段时间,众多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与中国网友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他们惊讶地发现,美国政府并没有告诉他们关于中国的真相。“这些中国网友就是普通人。一旦打开沟通的大门,美国人突然意识到,中国人其实很善良,也有与他们一样的烦恼。”唐根还批评美国政府抹黑中国的做法,认为这只会“显得自身软弱无力”。他呼吁美国政府将其摒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他国相处。(海外网刘强 实习生 陈澍树)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温故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 帕米尔高原上的蒲公英老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